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

呼叫1980

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在親眼看到原子彈試爆成功後,有了一番心理衝擊:
「我又回到文明世界,在康乃爾大學教書。剛開始時我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,我不太能夠理解為什麼會那樣,但當時的感受非常強烈。我坐在紐約一家餐館裡,看著窗外的建築物,就開始想: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炸毀的半徑有多大......從餐館到三十四街又有多遠?那麼多的建築,全都化為灰燼--不停地想。在路上走著時,看到有人在蓋橋、築路,我又想:他們都是神經病,什麼都不懂,幹嘛還要蓋新的東西?一切都是白費工夫而已。
而白費工夫的日子又繼續了差不多四十年了,對不對?事實上我的想法錯了,蓋橋並不是白費工夫的事,我很高興這些人有此遠見,繼續往前邁進。」--別鬧了,費曼先生。

正好相差一個月的時間,分別去看了韓片「軍艦島」跟「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」,前者原本被預期為可成為韓國年度首部突破百萬觀賞人次的巨作,票房最後卻慘遭滑鐵盧(我不覺得是宋仲基的關係);後者挾韓國國民影帝及漫威復仇者聯盟的演員光圈,開拍前已是注目的焦點,如今票房開出來是韓國影史的前十大賣座片。
閱畢,覺得韓國觀眾的選擇是有水準的。

「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」探討的是韓劇韓影很少觸及的一個論點:選擇。並從一開始就開始誘導著觀眾和角色們一起進入選擇:
要不要給錢?
去光州?回首爾??
IT'S.YOUR.CHOICE.


片中金司機每一次的人生轉折,導演都以U turn暗喻......這個表現手法是很精巧的:即使金司機不迴轉,他的人生還是會走到該走的道路上。可是,心態上的接納度就不同~沒有U turn的人生,他只會抱怨這趟車錢好難賺、都是白目大學生不拼經濟害他要拼老命、我們的國家應該要團結對抗萬惡共匪啊!
當他吶喊心裡最惦記的那個人、遲疑該怎麼抉擇時,這樣的安排讓人心有戚戚焉......我們總是需要創造出一個鬼魂和自己對話。
即使故事的情節是假的,情節裡遇到的人不是真的;但是每張死去的面孔都是有名有姓,有他們牽掛跟牽掛他們的人--用熟悉的面孔,為心事翻轉糾結,就說:
作決定,並非那麼堂皇的事情。下決心之前,會有遲疑;即使明知要面對的,臨頭時還是會害怕。但即使是逃走的時候,導演都沒有譴責過那股軟弱。
你是你人生的主角,堅強是為了守護心愛的人,軟弱也是。
獨裁者的殘忍在於運用人心的善良,讓苟活的人糾纏於:應該要保存實力繼續戰鬥?還是出手救助夥伴共生共死?


通常電影裡有外國人的角色時,和其它本地演員的節奏總是會有落差,但這部片子處理得很好。片中有很多運用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東亞傲慢的地方,看了總是會心一笑:啊~原來他們不是只在臺灣撒潑當大王、也不是只有臺灣人會欺惡怕善PLP。

現實中的計程車司機在四年後抑鬱過世......片中可以看到導演常運用日常的美好比對戰場殺戮的殘忍,心裡總是浮現理查費曼在書上傳達的那段話。
韓國政府雖然已為光州事件平反,但在抗爭中罹難的民眾與學生數字仍未知。
就和臺灣二二八一樣。

入場觀影的時候,我有些遲了,電影已經開演。雖是小廳也已半滿,因為位子的關係,有些鏡頭很是暈頭轉向。整場有兩名老先生,一對中年夫婦拉高年齡平均值;我那一排坐了個獨身來看的老先生......我總是很好奇他們經歷過什麼。回到家打開網路,出現某國又把少數民族送去思想改造的新聞。
壓迫還在發生呢~